那么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呢?国王老板维微克•拉纳戴夫似乎有着大把的主意可以让球队走一条捷径。除去他设想的后场防守4对5,一人在前场等长传这种奇葩战术不说,这位印度商人还考虑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对篮球进行数据上的分析,比如他曾考虑用一款电子软件来排出怎样才是防守勒布朗-詹姆斯的最佳组合。
这种思想会引起NBA的新革命吗?现在还无法做出肯定的答复。但是很明显他并不是第一个为了追求总冠军而另辟蹊径的人。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革命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篮球战术的理解。
进攻战术的发明家
红衣主教奥尔巴赫,“快攻反击”思想家
他是凯尔特人王朝的缔造者,他的“胜利雪茄”深入人心,他的执教生涯是一段不败的神话,但这位九夺总冠军的主帅为NBA留下印记最深的还是波士顿凯尔特人的主要进攻武器——快速反击。在那个时代,比赛节奏很快,很多球队都在极短的进攻时间内完成投篮。
奥尔巴赫要求球队拥有一个坚实的防守和快速的长传反击。一旦抢下后场篮板,比尔-拉塞尔将球传给鲍勃-库西,全队利用独有的速度优势直冲对方篮下。红衣主教曾非常骄傲的解释道自己整个执教生涯只运用过7种不同的进攻战术。
为了保持整场比赛的进攻持续性,奥尔巴赫还引入了“第六人”的概念。在此之前,在NBA赛场上那些替补几乎不会为主力球员带来任何帮助。奥尔巴赫将球队首个最重要的替补位置留给了弗兰克-拉梅塞,充分分担了鲍勃-库西和比尔-沙曼这对后场组合的比赛压力。尽管球队拥有两大天才球员比尔-拉塞尔和鲍勃-库西,但是奥尔巴赫依然要求将球队每一名成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多次获得总冠军之后,他的比赛风格也对整个联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道格-莫,疯狂的幻想家
在模糊的记忆里,道格-莫曾率领马刺和掘金上演过进攻狂潮,但随后在季后赛无奈折戟。他曾经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篮球之星,在迪恩-史密斯手下掌握了很多篮球基本知识,也感悟到了一种极致的篮球战术,只可惜这种战术对于球在队员间的连续传递要求过高,球员本身很难充分执行。但某些原则性的理念还是传递了下去。
担任NBA主帅之后,道格-莫向人们展示了自己领略到的篮球哲学。作为球队战术的制定者,他只强调了一项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球员持球时间不得超过2秒。所有的球员都应该进行突破、传球或者投篮来破坏对方的防守部署。
这种思想的意图非常简单:让对方不断进行换防轮转,从而发现最弱的防守环节发动进攻。
“在我们的制定的战术中,进攻中每一次球的转移,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会针对对方的防守来寻找进攻机会。”他曾经的助教艾伦-布里斯托这样解释。“我们甚至无法将战术安排画在战术板或写在纸上。这不利于这种体系传承。但如果我们试着规定球员们如何去组织进攻,那么就失去了这项体系的最大优势。或许这是现在人认为这套战术只是个笑话的最大原因吧。”
道格-莫很显然是这种“杂乱组织”战术的先驱者。后来由菲尔-杰克逊和泰克斯-温特制定的三角进攻将这种思想变得更加有构造性,但目的同样是通过传球为球员制造更多的进攻空间。同时现在格雷格-波波维奇在马刺制定的进攻战术也是对这种思想的改变和延伸。
在70年代中期,NBA篮球更多的是大学篮球的一种发展,对于战术构造和教练的掌控要求非常严格。道格-莫的这种“放任”哲学举步维艰,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种思想。
“当道格跟我说他想要安排的战术时,我告诉他他简直就是个疯子,这种思想永远无法落实。”唐尼-沃尔什这样讲述到。他当时将自己的帅位让给了道格-莫,选择了担任他的助手。“但有那么一瞬间,球队贯彻了他想要制定的那种战术,即便我没有完全明白那到底是什么,我们还是创造除了所有教练都在为之寻找的最合理投篮选择。”
这样一个篮球灵魂的幻想家,道格-莫是一个把篮球当做游戏的大孩子,即便面对再多的抗议之声也无法将他改变。在1979年的选秀前夜,在众多球队主帅都守在传真机前等待着球员交易的消息时,同样身为主教练的他却在高尔夫球场悠然的享受着自己的时光。
唐-尼尔森,“小球战术”发明者
唐-尼尔森的执教经历太过丰富以至于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在雄鹿队,他创造了“控球前锋”这样一个角色,用前锋来组织进攻,为悉尼-蒙克利夫、克莱格-霍奇斯和里基-皮尔斯这样的球员制造得分机会。保罗-普莱西担当起了这样一个关键的角色,尼尔森安排其远离篮下的站位以便牵扯对方大个子球员对内线的防守注意力。
之后他又在金州勇士队刮起了小球之风,场上通常会出现三名外线球员(米奇-里奇蒙德、蒂姆-哈达威和萨鲁纳斯-马修利奥尼斯)和两名前锋球员(克里斯-穆林和罗德-希金斯)的“小个阵容”组合。另外尼尔森还发明了针对对方罚球低命中率球员(沙奎尔-奥尼尔)提前犯规的防守战术。
当今的NBA赛场各支球队打法迥异,也正是唐-尼尔森最开始淡化了球员不同位置的概念。格雷格-波波维奇近日也提到了好友对NBA所做出的贡献。
“这大概是所有教练中在阵容匹配上最不追求平衡性的一个人,控球前锋的定义,特有的防守体系,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赢球,他完全不需要顾忌别人的想法,他有能力去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战术。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战术非常高效,球员也可以很好的执行。”
唐-尼尔森从来不会墨守成规,相反他可以毫不犹豫的去冲破那些观念和规则的束缚,当然有时会显得过于偏激了。
“正常来讲,人们清楚自己所理解的那些NBA的规则,然后将其合理运用。”波波维奇继续谈到,“我们也会认识到球员能够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充分利用好来与对手对抗。尼尔森蔑视那些大家无法做到的事情,他必须找到一名球员来完成,然后贯彻到自己的战术中。”
从目前的NBA赛场来看,太阳队有时也会选择:戈兰-德拉季奇、以赛亚-托马斯、埃里克-布莱索、杰拉德-格林和P.J.-塔克这样的小个子阵容来迎战。这是三名控卫、一名分卫和一名前锋的组合。
麦克-德安东尼,跑轰战术让比赛大大提速
与道格-莫和唐-尼尔森一样,麦克-德安东尼的首要目标也是打乱对方的防守平衡。第一个人选择的方式是不间断的传球,第二个人则是非常规的人员搭配,到了德安东尼这里,他要的就是简单高效的快速进攻。
在一些战术的基础之上,他决定充分利用进攻回合中的前7秒来找到错位进行合理的投篮,也就是著名的《7 seconds or less》。
这位前太阳队的教头使用最多的还是经典的挡拆战术,这也在史蒂夫-纳什和阿玛尔-斯塔达迈尔这对搭档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创造了历史上最高效的进攻组合之一。另外他也更多的进攻重心放在了外线的投射,在他的体系中所有的因素都以速度为最大前提,充分展示了现代篮球中三分球起到的关键作用。
防守战术的发明家
emc易倍体育追溯NBA防守战术的演变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整个联盟的所有球队都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旦一种防守战术充分落实显示了其高效性,很快其他球队也会尽快的引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自从2002年NBA准许了区域联防战术后,里克-卡莱尔将这种防守体系的优势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教练,特别是在2011年总决赛针对勒布朗-詹姆斯和热火进攻的有效防守。近几年,热火也主要运用“强边防守”(防守注意力集中在有球一侧)的一种,这是一种非常有压迫性的防守方式。
但近几年NBA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防守上的变革还是汤姆-锡伯杜的“冻结(ICE)”战术。随着整个联盟各支球队对挡拆战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位在波士顿时期道格-里夫斯身边的助教如今似乎找到了最有效的抑制办法。在此之前,内线防守球员在遇到挡拆后往往会去延误对方的外线持球人,直到自己的队友重新找回防守位置。这样一来做掩护的球员有了充分的时间向篮下移动,防守方必须需要第三名球员来进行补防。“冻结”战术的目的就是减少这种不必要的补防。
在“冻结”战术的过程中,内线防守人提醒自己的队友对方即将进行挡拆配合。外线防守人要从挡拆前挤过,迫使对方持球球员向有内线防守人所处的方向移动。这或许制造了对方控卫面对本方中锋小打大的脚步优势,但是并不会存在补防而造成的防守位置轮转问题。
此外,传奇教练杰克-拉姆齐在1968年曾试着在联盟中引入全场紧逼防守。这种战术此前在NCAA起到了奇效。拉姆齐将这种战术放到了刚刚失去维尔特-张伯伦的76人队中。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战术贯彻的不错,费城人也收获了55场胜利排在东区第二的位置。但问题依然存在,球员的精神状态因为这种过于消耗体力的防守战术而变得异常疲惫,他们在季后赛首轮就以1-4惨败给了凯尔特人队。
在自己之后的NBA执教生涯里,拉姆齐不得不放弃了全场紧逼的防守战术。
“疯子拉开变革的序幕,智者将其做到尽善尽美。”
除了红衣主教奥尔巴赫外,这些伟大的战术先驱者都没有成功登上NBA总冠军宝座。道格-莫、唐-尼尔森和麦克-德安东尼在自己的变革道路上都没有走太远,他们的思想过于纯粹。最终是他人完善了这些人发起的战术和理念的变革。
埃里克-斯波尔斯特拉和格雷格-波波维奇则是两位更加务实的教练。他们很好的吸收了“小球”和挡拆战术的精华,将其充分发挥到了热火和马刺身上。而在当今的NBA联盟,很多“大发明家”则是更多的坐在了办公室里。在休斯顿,经理达利尔-莫雷是“金钱篮球”的代表人物,组建球队的标准在于所带来的利润和效益。
而在另一边76人队这里,经理萨姆-辛基近几年一直受到指责。他极端的放弃性重建过程引来了很多的不满。这是无可奈何还是一种选择性变革,现在仍无法考证……
如果喜欢篮球哥的内容,请点击【订阅】或者转发,每天奉献最优质原创的NBA内容,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评论反应问题。大家的支持是我坚持下的动力。包养篮球哥的请加篮球哥微信;lanqiugewx 加我就送NBA经典赛事如AI大战OK组合